“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”是宋代著名文人蘇軾的《水調歌頭》中的名句,這句話不僅表達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之情,更蘊含著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蘇軾,字子瞻,號東坡居士,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位巨匠,其詩詞不僅語言優(yōu)美、意境深遠,更富有哲理和人生智慧。這首《水調歌頭》作于北宋熙寧九年(1076年)中秋之夜,當時蘇軾被貶至密州(今山東諸城)任太守,面對中秋佳節(jié),思念遠方的親人和朋友,遂寫下這首千古流傳的佳作。
“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”出自《水調歌頭》的最后兩句,全句為“不應有恨,何事長向別時圓。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。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?!?在這句詩中,蘇軾借用了月亮的圓缺變化,來比喻人生的悲歡離合。月有陰晴圓缺,象征著自然界的規(guī)律,人有悲歡離合,代表了人生中的種種變故。盡管如此,蘇軾依然表達了美好的祝愿,希望親人和朋友能夠健康長壽,即使相隔千里,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色。這里的“嬋娟”一詞,本意是指美麗的女性,但在詩中則用來形容美好的月色,更增添了一層浪漫的色彩。
蘇軾的這句詩之所以流傳千古,不僅僅是因為其語言的優(yōu)美,更在于其深刻的情感和哲理。詩人通過月亮的意象,表達了一種超脫現(xiàn)實的豁達與灑脫。在古代,中秋節(jié)是家人團聚的時刻,而蘇軾卻因被貶在外,無法與親人相聚,內心充滿了思念與無奈。但他沒有沉浸在悲情中,而是以一種積極的心態(tài),希望親人們能夠健康長壽,即使身在遠方,也能彼此牽掛和祝福。這種豁達和樂觀的人生態(tài)度,不僅給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,也成為中國文化中的一種美德。
在現(xiàn)代社會,人們的生活節(jié)奏加快,工作壓力增大,親友之間的相聚變得更加難得。蘇軾的這句詩依然具有重要的現(xiàn)實意義。它提醒我們,在忙碌的生活中,不要忘記對親人的關愛與祝福,不要被世俗的功利所束縛,而應保持一顆平和與感恩的心。即便身處異鄉(xiāng),心若在,情意在,美好的情感和祝??偸悄芸缭綍r空的阻隔,溫暖彼此的心靈。
綜上所述,“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”不僅表達了蘇軾對親人的深情與祝福,更啟示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(zhàn)時,應保持一種豁達與樂觀的態(tài)度,珍惜與親人的緣分,傳遞美好的情感。這不僅是蘇軾個人的智慧,更是中華民族傳統(tǒng)文化中的一種寶貴的財富。
相關問答: 1. **問:蘇軾的《水調歌頭》是什么時候寫的?** 答:蘇軾的《水調歌頭》作于北宋熙寧九年(1076年)中秋之夜,當時他被貶至密州(今山東諸城)任太守。 2. **問:“嬋娟”一詞在詩中的含義是什么?** 答:在《水調歌頭》中,“嬋娟”一詞不僅指美麗的女性,也用來形容美好的月色,增添了詩句的浪漫色彩。 3. **問:這首詩表達了蘇軾怎樣的人生態(tài)度?** 答:這首詩表達了蘇軾對親人的思念與祝福,同時也展示了他的豁達與樂觀的人生態(tài)度,即使身處困境,也能保持積極的心態(tài),傳遞美好的情感。